您现在的位置: 部门首页>>科技创新>>科普知识>>正文

【科普】我国在玉米领域获重大发现,有望大幅提升籽粒机械收获水平

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、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,由于长期受限于缺乏快脱水的玉米品种,机械粒收水平较低。我国科学家经过11年研究,发现一种能够显著降低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,为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,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。11月12日晚,该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表。


目前,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亿亩。但 受种植模式、玉米籽粒含水量高等因素限制 ,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黄淮海区域,主要以整穗收获为主,后期还需要晾晒、烘干后再脱粒,其间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

对此,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经过11年持续科研攻关, 找到一个关键基因,利用该基因可以实现玉米收获期籽粒快速脱水

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介绍,如果玉米机械化来机收籽粒,一般要求收获的时候籽粒含水量在25%左右。 目前,商业化推广的玉米品种收获的时候,籽粒含水量大部分都在30%~40%。 他们通过很多年努力,找到了一个关键基因,它能够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低,但是不影响籽粒玉米本身的农艺性状或者产量。

据介绍, 利用这一关键基因培育的玉米新品种,在生长环节后期可以实现快速脱水,方便农业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。


严建兵介绍,授粉后30天左右,这个基因开始起作用,使它的脱水加快。这个关键的基因平均能够降低收获时候的籽粒含水量7个百分点,多的时候有18%,少的时候2%。但是,目前研究表明,在不同的环境下,不同的品种间它都能起作用,它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。

 

关闭